close

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外立面,自上而下醒目懸掛著大幅五星國旗。 楊顏慈 攝圖為該館先後走訪的部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抗戰親歷者,這項工作還在繼續之中。 楊顏慈 攝博物館為500多名老兵與幸存者製作了手印和口述史記錄。吳先斌說,“他們對我的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你們生在這個沒有戰爭的年代,真好。” 楊顏慈 攝
 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 題 民間抗日博物館館長吳先斌: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
  作者 楊顏慈
 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,如同它館名中的“民間”二字,博物館由民間人士吳先斌創辦堅持;館內3千餘件藏品全來自中國民間;堅持辦館的原因,如吳先斌所言,是希望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。
  12月的南京驟然入冬,坐落於南京雨花臺地區的民間抗日戰爭紀念館,曾是77年前南京保衛戰的戰場之一,在冬日陰雨中,灰色的館內空氣都顯得有些悲情。
  四層小樓的外立面自上而下醒目懸掛著大幅五星國旗。走進幽暗的樓梯,8年來,各國到訪人士的留言,中文、英文、日本……鋪滿了整壁牆面。
  階梯上,首先引入眼帘的照片並非人們熟知的抗日名將,也非市民遭遇集體屠戮的悲慘畫面,而是一個不知名的抗日士兵。照片旁的簡介“中國無名戰士”。
  順著樓梯,無名士兵、戰士兒童保育院院長、受難民眾……這樣記錄民間點滴的圖片掛滿了幾面牆體。
  就像吳先斌所說,民間紀念館,是一個記錄民間抗戰記憶的地方。“沒有一件藏品是官方文件、資料,所有的圖片、文獻都來源於民間。將散落在民間的資料收集起來,用民間的視野解釋這場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。”
  這裡有普通百姓的生活記錄,有無名小兵的胸章,有江南水泥廠解聘員工的資料……“但只要靜下心來把一個個民間的小物件都認真看完了,就能理解全民族抗戰的波瀾壯闊。”
  從2004年開始搜集資料,2006年建館,到現在2014年,吳先斌說,他一個人的“8年抗戰終見曙光”。
  建館,並非一瞬間的衝動,而是長年累月的心靈觸動。吳先斌的外公在南京大屠殺後來到南京碼頭做工,聽到不少幸存者訴說了那段慘痛的屠城史,也將這一幕幕講述給還是孩童的吳先斌。
  80年代,吳先斌在南京大學工作,一次偶然的機會,高興祖教授給他看了一段長達14分鐘的南京大屠殺影像資料,對他觸動頗深。
  隨著年月的增長,這一情愫在他心中累積。2006年,事業小有所成的他便自掏腰包開了這家紀念館。建館至今投入超過3000萬元,每年還要花上數百萬用於館內維護、購置新文物。
  看似“草根”的小館,8年接待了超過16萬人的海內外參觀者。
  慕名來這裡參觀的,有美國、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訪問團。他們是對這段歷史真正感興趣的人。“不少日本訪客在參觀過博物館之後都是帶著驚訝和懺悔離去的。”吳先斌說。
  “很多日本人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而來:如果這段歷史不是真實的,為什麼這個人要每年自費幾百萬來維持這個館。”
  吳先斌說,在不少外國人看來,很多中國民眾都在做這件事才更能反映真有此事存在。
  這也成為了吳先斌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:向世界發出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。
  這段歷史,是全民族共同書寫的。吳先斌認為,研究和揭露歷史真相,恰恰也需要全中國各個階層都來參與。
  民間抗戰紀念館堅持不對外收費,吳先斌只希望大家多來坐坐,希望大家通過瞭解苦難的歷史,更好地表現對和平的追求與渴望。“記住歷史,也是我們捍衛和平的重要手段。”
  幾年來吳先斌走訪了500餘名老兵和幸存者,他的心態也與最初發生了許多變化。“他們對我的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你們生在這個沒有戰爭的年代,真好。”
  “來館參觀的人,我都希望他們能夠折一隻和平鴿,來用心感受和平的力量。”
  博物館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上萬名參觀者的留言和感想。
  正如館中一幅顧浩的書法作品所寫,吳先斌所希望的,正是“集民間星火,燃和平之光。”(完)  (原標題:民間抗日博物館館長: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47mtig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